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施向东 的博客

俯仰两间无愧怍,鸡虫得失笑痴迷

 
 
 

日志

 
 
 
 

黃侃古韵閉口六部與俞敏古韵閉口六部之异同  

2007-08-04 14:38:16|  分类: 学术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黃侃古韵閉口六部與俞敏古韵閉口六部之异同

施向东 
 
談起黃侃先生在古韵學上的成就,人們常常說到他集乾嘉以來古韵學的大成,分古韵為廿八部云云。但是,黃侃先生另有一篇文章《談添盍帖分四部說》(黃侃1918),主張廿八部中的添、帖兩部可析為談、添、盍、帖四部。這樣,閉口韵就有覃、談、添、合、盍、帖六部。按這一說法,黃侃的古韵分部就一共是三十部了。但出於審慎,黃侃未在他的古韵表中加入談、盍兩部(見許嘉璐1981)。他本人常說到:"我的古韵二十八部僅僅是綜合乾嘉古韵學家之說,不是我的發明。我自己對古韵分部倒有一個設想,就是覃、添、合、帖四部應當離析為覃、談、添、合、盍、帖六部。可惜這些部字數太少,用詩經押韵無法證明。希望將來能有更新的方法來證明它"。(見陸宗達1981)
俞敏先生在《漢藏韵軌》中首次運用漢藏比較的方法證明了黃侃古韵廿八部中覃部、合部可分為覃甲、覃乙、合甲、合乙,連同添、帖可得六部(俞敏1949)。在《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中,俞敏重申了這一觀點並用梵漢對音方法又給予新的證明,但改稱為侵甲、侵乙、談、緝甲、緝乙、盍六部(俞敏1979)。在《漢藏同源字譜稿》中,他再次堅持將古音閉口音分為六部,韵目定為侵、覃(冬)、談、緝、合、盍(俞敏1989)。陸宗達先生生前曾說:"時隔幾十年,俞敏教授用漢藏比較和梵漢對音的方法,確實證明了閉口韵應析為六部,與季剛先生的結論是一致的"。(陸宗達1981)
但是經過仔細分析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兩者並不完全一致。雖然兩者都將古韵閉口音分為六部,但具體的分劃並不相同:
表一
黃侃《音略》 覃部 添部 合部 帖部
《談添盍帖分四部說》 覃部 談部 添部 合部 盍部 帖部
俞敏《漢藏韵軌》 覃甲 覃乙 添部 合甲 合乙 帖部
《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 侵甲 侵乙 談部 緝甲 緝乙 盍部
《漢藏同源字譜稿》 侵部 覃(冬)部 談部 緝部 合部 盍部
如此說來,兩者又有較大的不同。那麼,古韵閉口韵分六部的主張究竟是否合理?兩者的理據各是什麼?是否可靠?兩者的異同又應如何看待?本文擬對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正于知音君子。(下文為了敍述的便利,在必要的時候,我們將黃侃談添盍貼四部寫作談1添1盍1帖1,以區別於廿八部的部目)。

黃侃將添帖兩部分為談1添1盍1帖1四部,第一個理由就是《廣韵》中談、盍兩韵(舉平聲包括上平聲,下同,不再一一加注)也符合"古本韵"的條件,即在這兩韵中沒有十九個古本紐以外的聲紐。關於古本韵的理諭,自來多有非難。但我們認為,對這種理論決不能簡單地扣以"循環論證"的帽子來一筆抹殺了之。這裏必須分清兩件事,一是擬音,一是古韵分部。如果說古本音理論在擬音上具有某些主觀色彩的話,那麼在古韵分部上應當承認它的確反映了客觀事實。古韵廿八部均非黃侃杜撰,它們都能在相應的古本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說明這一理論是經受了檢驗的。黃侃能以經過檢驗的理論為指導,進一步指出古韵談1盍1應當獨立,的確具有理論上的勇氣與自信。傳統語言學重實證,能夠提出一種理論,進而自覺地運用這種理論來指導學術研究的學者並不多見。黃侃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事實證明,在古韵研究中,理論指導給學者增加了洞察力和判斷力,使他們明於鑒別,敢於取去,而不致於拘守故紙,兢兢無敢出入。在《談添盍帖分四部說》中,黃侃還正確地指出,與《廣韵》談韵相應的上聲敢韵中的審紐字?,入聲盍韵中的照紐字譫,都是增加字。因為談敢闞盍諸韵是洪音,於理不容有照組聲母字。這個判斷完全正確。黃侃寫此文時尚未見到的《切三》、《王二》、《王三》等早期韵書上,敢韵、盍韵中果然沒有照組聲母字。
考古結合審音,是黃侃區分談1與添1,盍1與帖1的另一個出發點。江永曾說:"凡著述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古韵標準序)若不明音理,不善審音,面對紛繁的古韵語料,就很難做到精審,尤其不能正確地識斷。詩經押韵字的分析歷來是劃分古音韵部的最主的依據,但並不是唯一的依據。如果純依詩韵,不但添1與談1、帖1與盍1很難分別,就連覃部、合部也可以與它們系聯起來。《衛風·氓》三章"甚耽"為韵,《陳風·澤陂》三章"萏儼枕"為韵,甚聲字在覃部,臽聲、嚴聲字在添部,冘聲字無論歸入那一部,都能把兩部系聯起來。"及"字在詩經押韵中五見,四次與合部字相押,但《大雅·烝民》七章"業捷及"為韵,業字捷字在帖部,則合部與帖部亦可系聯。無怪乎宋鄭庠、清顧炎武的古韵分部都將閉口韵字合為一類,不再分析。江永批評顧炎武"離合處尚有未精",這是因為顧氏"考古之功多,審音之功淺。"(古韵標準序)江永根據等韵中內轉、外轉的區別,根據發音的侈弇,將閉口韵分為兩類,與收舌諸部也分為兩類相呼應。閉口韵分為兩部(按江永舒聲與入聲不分部),在詩經押韵上僅有個別字出入於兩部之間,而在音理上則可以很好地解釋上古到中古閉口韵的發展變化,也可以很好地解釋收舌諸部與收唇諸部(按即閉口韵)的平行現象。江永的分部得到了學界的贊同。這是考古與審音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取得的成功。段玉裁近一步將收舌諸韵分為三部,這一點也得到了學界的曾遍贊同。但是這就打破了收舌諸部與收唇諸部平行的局面。段氏對這一點是無可奈何的。他給江有誥寫信道:"九韵(按即閉口韵)古人用者絕少,既難識別;其可分者,又犬牙錯出,莫辯寶主:可勿論其短長也。"(《經韵樓集·答江晉三論韵》)黃侃完全明白這一困難,但他並未因此而卻步。他同江永、戴震一樣,既重視詩經及其它先秦押韵材料的考覈,也特別重視對《廣韵》一書的音韵系統的條分縷析和對等韵理論的研究。黃侃考古之精覈不遜於乾嘉以來任何一位學者,而他審音之精細,比起江、戴來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發現,在《廣韵》中,收舌諸與收唇諸的平行現象十分顯著:
表二
收舌韵 真諄臻 文欣 元 魂痕 寒桓 刪 山 先 仙
收唇韵 侵 凡 嚴 覃 談 銜 咸 添 鹽
相應的韵無論在性質、內部結構和同鄰韵的關係上都有一系列共同點。既然《廣韵》的收舌諸韵在上古可分成三部(舒入分開共為六部),那麼相應的收唇諸韵為什麼只能分為兩部?與魂痕相應的覃韵、與先韵相應的添韵,皆為古本韵,都有與之相應的獨立的上古韵部,那麼與寒桓相應的談韵,既然亦為古本韵,為什麼不與一個獨立的上古韵相對應呢?將添、帖兩部分為談1添1盍1帖1四部,加上覃、合兩部,共為六部,正好與收舌六部對應,也與《廣韵》中兩者所表現出來的平行關係密合:
表三:
收舌六部 沒部 曷部 屑部 入聲
 痕部 寒部 先部 陽聲
收唇六部 覃部 談部 添部 陽聲
 合部 盍部 帖部 入聲
他指出:"覃談添合盍帖與痕寒先沒曷屑六部相配,彼六部收舌,此六部收唇,故此十二部字,幾乎無一不通(不同聲、即同訓),覃等之旁轉,對轉,與痕等之旁轉、對轉,亦相應"。"知覃等六部實為寒等六部之收唇音"(黃侃1918)。此論發前人所未發,一語道破了閉口音古韵之所以可以分為六部的音理上的根據。
談1、添1、盍1、帖1四部分開之後,詩經押韵的情況如下:
談1部:檻菼敢(《王風·大車》一章),萏儼枕(《陳風·澤陂》三章),巖瞻惔談斬監(《小雅·節南山》一章),涵讒(《小雅·巧言》二章),甘餤(《巧言》三章),藍襜詹(《小雅·采綠》二章),巖詹(《魯頌·閟宮》六章),監嚴濫(《商頌·殷武》四章)。
添1部:玷貶(《大雅·召旻》三章)。
帖1部:葉涉(《邶風·匏有苦葉》一章),葉韘韘甲(《衛風·芄蘭》二章)、業捷(《小雅·采薇》四章),業捷及(《大雅·烝民》七章)、葉業(《商頌·長發》七章)。("涉"字、"甲"字屬盍1部,"及"字屬合部)。
詩經押韵舒聲無相混處,入聲略相出入。參考楚辭,盍1部押韵情況為:
甲接(《九歌·國殤》),接涉(《九章·哀郢》),與帖1部毫不相混。按黃侃所分,談、添、盍、帖四部在詩騷押韵中界限是清楚的,即使有些出入之處,也不比它們與覃、合相混的情況嚴重多少。
歷史語言學理論中有一種所謂"空格"(shot)的方法,是指通過觀察語言系統中結構的不對稱現象去發現未知的語言事實。這一術語傳入中國較晚,但運用這種方法來研究漢語史的人卻早已有之。黃侃可以說是運用這種方法的第一人。(參見徐通鏘1991,204頁)

詩經押韵涉及談1、添1、盍1、帖1四部之字僅二十六字(此按段玉裁《六書音均表》,據王力《詩經韵讀》則為二十八字),涉及諧聲符僅十五個(據王力則為十七個)。如果僅在此範圍內劃分四部的疆界,那意義就太有限了。從段玉裁開始便以諧聲符為綱來考定古音的歸部。段氏《六書音均表》古音第八部(大致相當於黃侃談1、添1、盍1、帖1四部)包括三十八個諧聲符,王力《詩經韵讀談部和盍部(亦相當於黃侃上述四部)共五十三個諧志符(王力1980)。當然除了歸字不同外,還有對諧聲符的分析層次的不同,茲不具論。黃侃在《談添盍帖分四部說》中也將原屬添帖兩部中的諧聲符分配到談1、添1、盍1、帖1四部中去。各部包括的諧聲符如下表:
表四:
帖1部 ??聲 疌聲 劦聲 帇聲 喦聲 業聲 枼聲 聶聲 法聲 ?聲 聑聲 乏聲 陟聲 ??聲 欻聲
盍1部 夾聲 臿聲 盍聲 甲聲 妾聲 涉聲 巤聲
添1部 占聲 ??聲 冉聲 奄聲 僉聲 兼聲 忝聲 欠聲 ?聲 閃聲 ?聲 ?聲 焱聲 凵聲 ??聲 燅聲
談1部 甘聲 函聲 詹聲 炎聲 監聲 斬聲 臽聲 甜聲 猒聲 毚聲 聲 竷聲 广聲 ?聲
這些諧聲符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不見於詩經押韵。正因為如此,古韵分部的確不能單純依賴考古,而必須求助於嚴密的審音。也唯其如此,才能理解古韵家們在分部與歸字上何以會有這麼多的分歧、差異。從黃侃之區分談1與添1、盍1與帖1上,我們可以追尋出他的思路。
第一,凡段玉裁歸入第八部,朱駿聲亦歸入謙部(相當於黃侃添帖部)者,黃侃多歸入談1、盍1部。符合這一條的諧聲符有:甘聲、函聲、詹聲、炎聲、監聲、斬聲、臽聲、竷聲、毚聲、广聲;夾聲、臿聲、巤聲、甲聲、妾聲、涉聲、盍聲。不符合的有聲、甜聲、猒聲、?聲。符合的占81%,不符合的占19%。
第二,凡段氏歸入第七部(相當於朱氏臨部),而朱氏歸入謙部者,黃侃多歸入添1、帖1部。符合這一條的諧聲符有:占聲、??聲、冉聲、僉聲、兼聲、?聲、閃聲、?聲、?聲、燅聲、乏聲、劦聲、喦聲、聶聲、?聲、??聲。不符合的有:奄聲、欠聲、焱聲、凵聲、??聲、帇聲、業聲、枼聲、法聲、聑聲。符合的占61.5%,不符合的占38.5%,另外,疌聲的情況正好相反,段氏歸第八部而朱氏歸臨部,黃侃歸入帖1部。
第三,黃侃談1、盍1部諧聲符衍聲一等字較多,且多在《廣韵》談韵、盍韵,而添1、帖1部衍聲一等字較少,且在《廣韵》覃韵、合韵者居多。談1、盍1部"甘詹炎監斬函竷盍巤甲臽"等十二個諧聲符衍聲一等字共218字,分佈在《廣韵》談、盍韵者147字,覃、合韵者71字。添1、帖1部"占奄冉?疌劦業?"等八個諧聲符衍聲一等字共34字,分佈在《廣韵》覃、合韵者20字,談、盍韵者14字。
第四,黃侃添1、帖1部諧聲符衍聲二等字較少,且多在《廣韵》咸韵、洽韵,而談1、盍1部衍聲二等字較多,其在《廣韵》銜韵、狎韵者略多。添1、帖1部"占??奄僉兼欠乏疌聶?聑"等十一個諧聲符衍聲二等字共58字,其中79.3%(46字)在《廣韵》咸洽韵。談1、盍1部"監斬猒毚詹炎函臽臿盍甲夾妾"等十三個諧聲符衍聲二等字共154字,其在《廣韵》銜狎韵者占52%(80字)
第五,黃侃談1、盍1部諧聲符衍聲三四等字較少,三等字主要分佈在《廣韵》鹽韵,絕少見于侵、嚴、凡韵。而添1、帖1部衍聲三四等字較多,且三等字除分佈在《廣韵》鹽韵外,亦多見於侵、嚴、凡韵。談1、盍1部"甘詹炎監斬臽甜猒毚夾臿广盍巤妾涉?"等十八個諧聲符所衍四等字43字,三等字175字,其中在《廣韵》鹽韵者157字,嚴凡韵16字,僅2字在侵韵。添1、帖1部"占??冉奄僉兼忝欠???閃???焱凵乏??疌劦帇喦業?聶法枼聑"等二十七個諧聲符所衍四等字117字,三等字304字,其中在《廣韵》鹽韵221字,侵韵11字,嚴凡韵72字。
根據以上四部的分野,可以看出談1、盍1部與添1帖1部的區別大致在於音之斂侈。添1、帖1、近于覃、合,故于段氏與第七部多混,故其所衍一等字在《廣韵》覃合韵者多;其音斂,故其所衍三四等字多,一二等字少,其三等字亦與《廣韵》侵嚴凡韵多牽涉(黃侃認為侵凡韵為覃部所轉,見黃侃1918)。談1、盍1遠于覃合,故與侵嚴凡極少牽涉;其音洪,故其所衍一二等字多,三四等字少。詳見表五:
表五:
                               古韵部
《廣韵》 談1盍1部 添1帖1部
衍聲字在一等韵者 總字數 218字 34字
 在談韵盍韵者 147字67.4% 14字41%
 在覃韵合韵者 71字32.6% 20字59%
 談1盍1部與添1帖1部所衍聲字各占% 86.5% 13.5%
衍聲字在二等韵者 總字數 154字 58字
 在銜韵狎韵者 80字52% 12字20.7%
 在咸韵洽韵者 74字48% 46字79.3%
 談1盍1部與添1帖1部所衍聲字各占% 72.6% 27.4%
衍聲字在三等韵者 總字數 175字 304字
 在侵韵緝韵者 2字1.1% 11字3.6%
 在鹽韵葉韵者 157字89.7% 221字72.7%
 在嚴韵凡韵業韵乏韵者 16字9.1% 72字23.7%
 談1盍1部與添1帖1部所衍聲字各占% 36.5% 63.5%
衍聲字在四等韵者 總字數 43字 117字
 談1盍1部與添1帖1部所衍聲字各占% 26.9% 73.1%
衍聲字在一二等韵者總字數及所占百分比 372字63% 92字18%
衍聲字在三四等韵者總字數及所占百分比 218字37% 421字82%
黃侃"古本韵"學說觀點之一就是認為"凡韵但有正聲者,讀與古音同"。按照這一觀點,談盍既為古本韵,則其古韵亦為洪音,添帖既為古本韵,其古讀亦為細音。兩者的區別與我們上述的分析正好是一致的。這也足見黃侃的古本音理論與他古韵分部、歸字的實踐是一致的。

考古只能解決古韵的分部,韵值的構擬需要許多其他語言知識和手段,審音只是其中之一端。俞敏先生則從完全不同的另一角度來解決這一問題。漢藏比較和梵漢對音的方法是一條認識上古韵部音值的新途徑,它把漢字與某種音標文字直接聯繫起來了。即使梵文、藏文所代表的語音在千百年的長時間中不能不有所變化,但通過對語音變化規律性的研究,這種比較仍足以使我們瞭解漢字在較遠的古代的讀音的基本面貌。其直接有效性與傳統方法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舉一個音韵史上最典型的例子:上古韵魚部的音值,從陳第,顧炎武一直到章太炎、黃侃,都以為是[u](從他們對魚部音值的描述得知)。但是從戴震開始,認為魚陽兩部是對轉的韵部,諸家亦無疑議。陽部的主元音是[a],向無異說。主元音不同,何以得對轉?直到三十年代王力的《中國音韵學》對此仍表示困惑,因為作者當時仍認為魚部的音值為[u]而不是[a],(王力,1935;404頁)。梵漢對音和漢藏比較則明白無誤地揭示出魚部的上古音值是[a](汪榮寶1931,俞敏1949),現在,魚部的上古音值為[a]這一結論已被學界普遍地接受了。儘管至今仍有一些人對梵漢對音和漢藏比較的方法持有異議,但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種方法,相信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俞敏的《漢藏韵軌》將漢語上古韵部與古藏語作了全面的比較,按黃侃古韵二十八部的格局將作者認為漢語和藏語同源的詞兩相對照地排列出來。在閉口韵那兒,覃部被分成了覃甲、覃乙兩部分。作者特為加了注解:"請看黃侃《談添盍帖分四部說》。這兒的覃=段七。"可見俞敏自己認為他將閉口韵分為六部(覃甲覃乙添合甲合乙帖),與黃侃將閉口韵分為六部,即使不能等同,至少是可以比擬的。在《漢藏韵軌》中,以及在《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漢藏同源字譜稿》中,俞敏通過漢藏比較和梵漢對音給閉口六部所擬的音值是:侵(=覃甲=侵甲)im、em,覃(冬)(=覃乙=侵乙)um、om,談am,緝(=合甲=緝甲)ib、eb,合(=合乙=緝乙)ub、ob,盍ab。此六部的擬音給人以一個深刻的印象:閉口韵舒聲入聲各分為三,其主元音分別為前高(次高)元音、後高(次高)元音和低元音,各佔據了元音圖上的一角,鼎足而立,確實分得開。
俞敏古韵閉口六部與黃侃古韵閉口六部有以下幾點異同。
一、俞敏將收唇諸韵(閉口韵)劃分為三類六部,與收舌諸韵劃分為三類六部正好相配,見表六。
表六:
收舌六部 質部(屑部)
id、ed 術部(沒部)
ud、od 月部(曷部)
ad 入聲
 真部(先部)
in、en 諄部(痕部)
un、on 元部(寒部)
an 陽聲
收唇六部 侵部
im、em 覃(冬)部
um、om 談部
am 陽聲
 緝部
ib、eb 合部
ub、ob 盍部
ab 入聲
將表六與表三相比較,就可以發現,俞敏閉口六部與黃侃閉口六部雖然名稱不同,但在音系結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是完全一致的。兩者都消除了古韵中與收舌諸部相對應的收唇的空格。
但兩者有一個最明顯的不同:黃侃以添1、帖1部與先、屑部(即俞敏真、質部)相配,而俞敏以侵、緝部(黃侃覃、合部之一部分)與真、質部相配。這一差別在實際上沒有象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嚴重。通過深入分析兩家各部歸字的情況,我們發現這一差別部分地是可以彌合的。比如俞敏侵部有閃字、窆字、砧字、坎字,緝部有囁字、協字、?字、堞字,閃聲、占聲、欠聲都是黃侃添1部字,聶聲、劦聲、枼聲、乏聲都是帖1部字。可見俞敏的侵、緝部與黃侃的添1帖1部有一部分是重合的。當然,兩者並不完全重合,差別還是存在的。
二、俞敏對閉口六部的擬音,談、盍部主元音為低元音,音最洪大;覃(冬)、合部主元音為後高、後次高元音,其音弇于談盍而侈於侵緝;侵、緝部主元音為前高、前次高元音,音最細。黃侃未用音標擬音,但他在《音略》"古韵"一節采用了錢玄同的韵攝名稱來描述他的古韵音值(黃侃1923)。該古韵表只列二十八部,若參照《談添盍帖分四部說》的觀點,則談、盍部為諳攝、姶攝的開(am、ap),覃、合部為恩攝、麧攝洪音之收唇者(?m、?p),添、帖部為諳攝、姶攝之齊撮(i?m、i?p)。(括弧中的音標為筆者據黃侃文意所擬),如此,則談、盍部音最洪大,覃、合部次之,與俞敏完全一致。其添、帖部音細,與俞敏以侵緝部音為最細不同。其差別亦如上述。但是,兩家以收唇六部與收舌六部相配,在音之侈弇的對比關係和相互配合上是完全一致的。
三、黃侃像乾嘉以來的古韵家們一樣,是以諧聲符(黃侃稱為"聲母",源自朱駿聲)為綱來進行古韵分部和歸字的。而俞敏則完全根據漢藏比較和梵漢對音的結果來分部歸字。以諧聲為綱分部、歸字的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段玉裁在《六書音韵表》中提出的"同聲必同部"。"同聲必同部"說大體上反映了上古時代字形與字音的關係,但也有很多例外,如函從聲,段玉裁在第七部,函在第八部(據《六書音均表》);枼從世聲,世從卅聲,而卅在第七部,世在第十五部,枼在第八部;納從內聲,而黃侃內在沒部,納在合部;涖從位聲,古立位同字,而立在合部,位涖在沒部,等等。因此嚴格說起來,同聲未必同部。乾嘉學者心知其意,為此採取了一些補救的做法,如把立與位、卅與世與枼等等算作不同的"聲母"歸入不同的部中。但詩經以及其他先秦韵文押韵涉及到的字畢竟有限,不可能將所有的形聲字的歸部情況一一驗覈,所以,按"同聲必同部"的原則歸字,乃是一個不得已的做法,儘管有了一些補救措施,仍不免會有例外的情況,清儒的"通轉"、"合韵"說就是為了應付這種情況而提出來的。俞敏直接根據漢藏比較和梵漢對音分部歸字的結果,恰恰是出現了"同聲未必同部"的現象,分韵歸字有了新的依據,新的參照系,就不必再絕對地以諧聲符為準繩了。如侵部有林字、罧字,覃(冬)部有霖字、淋字;覃(冬)部有醶字,談部有僉字、驗字;緝部有?字、堞字,盍部有牒字,等等(俞敏1989)。漢藏比較使過去一些難以確切解釋的"通轉"、"合韵"現象得到了科學的說明。如"涖",古藏語作sleb、slebs、bslebs、這可以解釋這個字從"立"得聲的讀音;再後加字-s影響前邊的-b-,使之同化成為-d-,這就說明了"涖"字轉入沒部的機制,-s尾也解釋了這個字後來如何又變成了去聲(俞敏1989,1991)。漢藏比較也可以較好地解釋某一個字在歸部上何以會出現諸家分歧的情況.。如"疊"字,朱駿聲歸入臨部,段玉裁歸入第八部,俞敏歸入盍部。在古藏語中,現在時、自動詞作ldeb或ldab,將來時、被動詞作bldab,其命令式則作ldods。藏語以元音的交替來表示動詞不同的形態。漢語是否也有這種形態的交替呢?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自敗(蒲邁反)敗他(補敗反)之殊,自壞(乎怪反)壞撤(音怪)之異,此等或近代始分,或古已為別,相仍積習,有自來矣。"這裏提到的都是聲紐的交替。我們不能排斥上古漢語中也有元音交替的可能性。如王力《同源字典》認為陷(動詞,陷落、落入陷井)與坎(名詞,所陷之井)同源(王力1982,47頁)。按黃侃陷在談1部,坎在添1部,這是詞義分化,字形也分化的同源字。也有字形不變或諧聲符不變的,如盍字與蓋字,蓋是盍派生的名詞,在借作疑問代詞時兩字在先秦是通用的。古藏語'geb或dgab"覆蓋"(比較:說文"盍,覆也"),bgab"所覆之處,下面"(比較:易豫卦"朋盍簪",虞注"坤為盍")。'gebs"所以覆,翅",khebs"所以覆,蓋子,罩子"(比較"蓋",荀子大略注: 蓋,所以覆物者。)這是很明確的存在着元音的交替。所以"同聲不必同部"是很自然的。這是俞敏閉口六部歸字的一個特點,也是對我們最大的啟發所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黃侃與俞敏古韵閉口六部的劃分,雖然使用的方法迥然不同,對各部的擬音有所差別,具體歸字也有一些出入,但它們在音系結構中的地位、相互關係,與平行的韵部的對應關係是完全一致的。兩者的差別是局部的、次要的、兩者的一致是本質的,主要的。黃侃以他創立的"古本韵"的理論為指導,用傳統的方法,得到了與俞敏使用現代科學方法所得到的同樣的結論,應當說是相當了不起的。俞敏曾這樣評介道:"章黃不愧是乾嘉學派的精華澆灌出來的奇葩。他們雖然用弓箭射,可比戴着折光眼鏡片握着現代步槍瞄準的人打的離靶心還近哪!"(俞敏1979,308頁) 當然,前修未密,後學轉精,俞敏先生的出色工作,已經超出了黃侃,使古韵閉口音分六部的結論建立在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之上,實現了黃侃當年的遺願,這是音韵學界的一件勝事。
音韵學在不斷地進步,從黃侃對古韵閉口六部的劃分到俞敏對這一問題的新的論證,所涉及的問題已從古韵部劃分、擬音擴大到梵漢對音、漢藏語言的比較研究、漢藏語的形態音位學(morphophonemics)、漢藏文獻學等一系列新的領域(俞敏1991),我們的視野大大地擴展了,音韵學研究展現了廣闊的前景。但是回顧這一段歷程,黃侃先生對這一問題所作的開創性的研究及其傑出貢獻,仍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
參考文獻:
黃  侃 1918  談添盍帖分四部說,黃侃論學雜著290-29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黃  侃 1923  音略,黃侃論學雜著62-9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俞  敏 1949  漢藏韵軌,燕京學報37期《漢語的"其"跟藏語的gji》附錄。
1979  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中國語文學論文選269-319頁,日本東京光生館1984。
1989  漢藏同源字譜稿,民族語文1989.1期56-77頁, 2期49-64頁。
1991  漢藏文獻學相互為用一例,語言研究1991.1期。
陳新雄 1971  音略證補,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1。
陸宗達 1981  我所見到的黃季剛先生,訓詁研究第1輯34-43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
汪榮寶 1931  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1卷2號,1931。
王  力 1935  漢語音韵學,商務印書館1935。中華書局1980重版。
許嘉璐 1981  黃侃先生的小學成就及治學精神,訓詁研究第一輯67-101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
徐通將 1991  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1991。

 

  评论这张
 
阅读(46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