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施向东 的博客

俯仰两间无愧怍,鸡虫得失笑痴迷

 
 
 

日志

 
 
 
 

十六国时代译经中的梵汉对音(声母部分)  

2007-08-04 15:07:58|  分类: 学术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十六国时代译经中的梵汉对音(声母部分)

 

天津大学  施向东

 

十六国时代翻译佛经的经师,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此外还有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前秦)、凉州竺佛念(前后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后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后秦)、昙摩崛多(后秦)、天竺三藏昙无谶(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北凉)、道泰(北凉)等。关于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梵汉对音,我们已有文章论及(施向东1999-1,1999-2),本文再据僧伽提婆等经师所译8部223卷作品进一步探究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汉语语音。这8部作品是:1)阿毘昙八犍度论(30卷,僧伽提婆、竺佛念译),2)四分律卷(60卷,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译),3)四分律比丘戒本(1卷,佛陀耶舍译),4)四分比丘尼戒本(1卷,佛陀耶舍译),5)四分僧戒本(1卷,佛陀耶舍译),6)舍利弗阿毘昙论(30卷,昙摩耶舍、昙摩崛多译),7)阿毘昙毘婆沙论(60卷,浮陀跋摩、道泰等译),8)大般涅经(40卷,昙无谶译)。

天竺是印度的古称。罽宾国就是迦湿弥罗国,汉、魏、南北朝时译作罽宾,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作迦湿弥罗,《新唐书》作箇失密,或曰迦湿弥逻。这个国家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阿育王曾邀请该国僧人多人参加其发起的第三次集结,佛教史上有名的第四次集结就是在迦湿弥罗举行的。迦湿弥罗国的佛教僧侣以虔诚、博学、善辩著称。十六国时代译经师除印度本土僧人外多罽宾国人,良非无因。竺佛念兼精梵汉,被称为苻(前秦)姚(后秦)二代译人之宗。前后秦的译场都在长安,北凉国在凉州(今甘肃境内河西地区),据《魏书·释老志》,昙摩谶(按即昙无谶)译涅诸经于姑臧(今武威),而《隋书·经籍志》则云:“初,晋元熙中,新丰沙门智猛策杖西行,到华氏城,得泥洹经(按即涅经)及僧祗律,东至高昌,译泥洹为二十卷。后有天竺沙门昙摩罗谶(按亦即昙无谶)复齎胡本,来至河西。沮渠蒙逊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参验,未还而蒙逊破灭。姚苌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长安,译为三十卷。”据此,则大般涅经亦在长安译出。

十六国时译经所使用的汉语,应当是一种通行于中国北方的通语,而不是某种只适用于小范围内的方言。这从竺佛念、鸠摩罗什、昙无谶等人均久住凉州而在长安译经这一点可以看出。(参见储泰松1996,刘广和1999,施向东1999-2)。因此,我们将十六国时代梵汉对音的汉音理解为以长安音为代表的北方音,相信与事实相去不会太远。

1、   k组与见组

梵语k组有k、kh、g、gh、N五个辅音,与汉语见组声母字对音:

k.:干歌吉翅居企切枳居纸切罽加迦袈犍居言切揵居偃切建憍劫羯金紧究鸠拘俱军君以上见纽;/钦丘以上溪纽崛耆健瞿鸜以上群纽含匣纽开口

kh:渴弃佉以上溪纽;/ 迦犍揵建以上见纽伽健祇以上群纽

g.:仇伽偈犍又渠焉切健揵又渠焉切竭毱具瞿崛掘祇耆乾求渠以上群纽;/ 恒含以上匣纽开口居拘俱以上见纽

gh:伽健揵瞿祇以上群纽;/匣纽开口佉溪纽

ng:俄严以上疑纽

从这一组对音可以看出,十六国时代见组声母的音值是:见k溪kh群g疑N。对音中往往有清浊相混乱的,这个问题俞敏(1979,275页)、刘广和(1999)和笔者(1999-1,1999-2)已多有论述,兹不赘述。梵文g、gh都对群纽。昙无谶译《大般涅经》卷八佛论字本一节,有梵文字母与汉字对译的资料,ga译“伽”,gha译“”。字是专门造出来对译送气浊塞音gha的。梵文辅音字母单写时都带着a元音念,对译时照例都用歌麻部字,惟独送气浊音用阳声字:ghajha膳dha袒dha弹bha滼。这种情况说明,汉语的浊塞音是不送气的,译经僧人感觉梵语送气浊音是一种很特别的音,才用了这么特别的对译方法。以下各组对音准此,不再重复这段话了。匣纽开口字译g、gh,还保留着后汉以上的音值(俞敏1979),李方桂为匣纽开口构拟的上古音值也是*g(李方桂1971)。 “丘”字梵文对音ksu:比丘bhiksu,不合规则,玄奘新译改作苾刍。“比丘”译的是巴利文bhikkhu。

2、   c组与章(照三)组

梵语c组有c、ch、j、jh、n)五个辅音,与汉语章组声母及日纽字对音,当然还有一些复杂的情况:

c.:旃栴瞻占章招遮真支芝枝脂至质周朱祝以上章纽;/ 阇纯以上禅纽村清纽均见纽

ch:阐车以上昌纽;/ 支章纽村清纽秦从纽孙心纽奢书纽

j.:禅阇祇又时至切殊树以上禅纽;/ 耆群纽旬邪纽延阎夷逸阅以上余纽利梨以上来纽

jh:膳禅纽

n):若日纽

从这一组对音可以看出,十六国时代章组声母的音值是:章c昌ch禅j。船纽未在这组对音中出现。书纽留在下文再讨论。日纽是n)。对音中“若”字常常对jn)a,似乎日纽不是纯粹的鼻音。但昙无谶译大般涅经卷八佛论字本一节,将梵文n)a 译为若,唐玄奘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卷415中也译n)a为若,而《惠琳音义》 卷47将prajn)a#译为“钵罗肾禳”,分明是用一个禅纽字“肾”来对j,而用日纽字“禳”来对n)a。倘若日纽本身已经含有塞擦成分,惠琳何必多此一举。日纽上古归泥,也没有塞擦音成分。夹在中间的十六国时代不会无故生出j来,也应是情理之中的事。禅纽一般被构拟为摩擦音[ü],船纽才构拟为[d]或[d‘](见李荣1956、高本汉1954)。但是在佛经翻译中禅纽才对译塞音j,根本不用船纽字(陆志韦1947,俞敏1979,施向东1983),所以陆志韦主张将船禅两纽的拟音换过来。现在我们把禅纽定为j[dz@],船纽的音值定为[z@],理由亦见下§6。

3、   t组与知组

梵语t组有t、th、d、dh、n五个辅音,与汉语知组声母对音:

t.:吒知以上知纽;/ 椎澄纽梨来纽

th:侘絺郗以上彻纽;/ 吒知纽匿娘纽勒来纽提定纽

d.:茶陈持坻直尼切荼宅加切緻以上澄纽;/ 吒知纽琉梨利邻以上来纽低端纽头陀以上定纽

dh:袒丈苋切荼以上澄纽;/ 特定纽璃来纽

n:拏女加切尼纽以上娘纽;/ 那捺奈柰以上泥纽若日纽

从这一组对音可以看出,十六国时代知组声母的音值是:知t彻th澄d娘n。娘纽与泥纽的分别不很明显,似乎这两个声纽的分化还在进行之中。但是昙无谶译大般涅经卷八佛论字本一节,将梵文na译为拏,以区别于na那。可见两纽已经有了分别。这一组对音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t、th、d、dh四个音常用来纽字来对音。关于来纽的音值,我们将在下文讨论,这里仅仅指出,在鸠摩罗什译音中,来纽字也常常用来对译t组卷舌音,这种情况说明,来纽与t组卷舌音有明显的相似点。来纽无疑是流音,与t组塞音发音方法绝不相同,能够相同的,只能是它们的发音部位和卷舌音色(施向东1999-1、1999-2)。

4、t组与端组

梵语t组有t、th、d、dh、n五个辅音,与汉语端组声母对音:

t.:单耽忉得登低坻又都礼切帝都兜妬多哆埵以上端纽;/ 邓达大昙提陀头以上定纽他踏託 以上透纽镇致以上知纽旃遮支以上章纽

th:他塔偷鍮以上透纽;/ 多端纽特荼又同都切陀以上定纽

d.:达沓逮地调毒堕坛昙檀提填头突佗陀以上定纽;/ 阇当孤切多以上端纽那泥纽禅禅纽矬从纽持澄纽/伽群纽

dh:达弹度闼昙檀提头图驮陀以上定纽;/ 禅阇以上禅纽

n:那纳难南男泥涅耨以上泥纽;/ 腻尼匿以上娘纽贰絍如以上日纽

从这一组对音可以看出,十六国时代端组声母的音值是:端t透th定d泥n。这一组对音所可注意的地方是,当t、d、n等辅音后边有y或i.时,常常用章组字来对译,如: 旃tya#yan(迦旃延katya#yana),遮tya(偷兰遮Sthu#la#tyayas),支tye(辟支佛Pratyekabuddha),禅dya#、dhya#(优禅udya#na,禅dhya#na),如nya(憍陈如Kaundinya),贰ni(阿迦贰吒akanistha),絍nim(絍婆nimba)等等。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它正好说明了章组声母来源于舌尖塞音。有几个比较特别的对音需要说明。佛陀耶舍在《四分律卷》卷12译maha#cunda 为摩诃朱那,同书卷54 cunda译为周那,很明显,“那”对的是nda,不是单纯的da。这很可能是西北方音的反映。Cunda 是个人名,在昙无谶的《大般涅经》中和浮陀跋摩的《阿毘昙毘婆沙论》中译为“纯陀”,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更准确地译为“准陀”。牙音声母字“迦伽”对d,出现在Pilindavatsa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昙无谶和浮陀跋摩都把它译作“毕陵伽婆蹉”, 浮陀跋摩或译作“毕陵迦”。玄奘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译作“毕蔺陀筏蹉”,与梵文形式准确对应。我疑心十六国时代译经师所依据的本子原文可能是Pilin#gavatsa,否则不仅解释不了“迦伽”的对音,也解释不了“陵”字的对音。

5、p组与帮组

梵语p组有p、ph、b、bh、m五个辅音,与汉语帮组声母对音:

p.:呗般半卑贝毕闭蓽辟邠宾波钵不布分弗福富以上帮纽;/ 芬滂纽茇跋毘婆佛以上並纽洹越以上匣纽合口

ph:颇滂纽;/ 宾帮纽

b.:跋蔔毘频洴瓶菩婆梵佛浮以上並纽;/ 波帮纽弥微以上明纽

bh:跋毘婆蒲菩滼浮以上並纽;/ 比帮纽

m:曼蔓昧门弥蜜藐摩磨魔末牟木目文无勿物以上明纽

从这一组对音可以看出,十六国时代帮组声母的音值是:帮p滂ph並b明m。 轻唇音还没有分化出来。所可注意的是,匣纽的合口字,有个别的也与p对音。关于这一点请看下节。另外,鼻音声母字“弥微”对b,情形与上一节“那”字一样,是在b的前边有一个鼻音m:拘睒弥国kaus@a#mb"#,林微尼lumbin"#。

6、y、r、l、v与汉语声母的对音

梵语从k到m,5个一组,五五相比,称为25比声。此外还有y、r、l、v、s@、s、s、h八个半元音、流音和摩擦音,称为八超声。先看y、r、l、v与汉语声母的对音:

y.:延阎檐焰耶夜夷逸由炎以上余纽;/ 蛇船纽

r:赖兰岚蓝勒类楞梨离犁璃黎利连练流留琉楼卢路律罗啰以上来纽

l:兰岚蓝勒楞梨离蠡利连邻林驎陵留楼卢略罗逻螺以上来纽

v:拔跋鼻鞞便薄皮毘频婆梵浮以上並纽;卑波博以上帮纽;和啝洹桓会韦违卫于越以上匣纽合口

从这一组对音可以看出,十六国时代余纽(喻四)是半元音y。 “炎”字按韵图属于云纽(喻三,来自匣纽),但按反切也有余纽的读音,现在把它算余纽字。“蛇”字也有余纽的读音(《广韵》又音弋支切),但是我们注意到,不但船纽字与y有关系,余纽字与j也有关系,见上面第2节(c组与章组)所列的字。这个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余纽的y是个半元音,它的发音部位在舌面中,与c组辅音相同,所以它常常用来译这一组中的浊音j。第二,船纽是与半元音y的音值最接近的一个摩擦音,那么它只能是[z@],这只要一看国际音标表就能一目了然。

来纽既与r也与l对音。来纽的中古音值是l,其上古音值多数学者构拟为*l,但包拟古(1980)、郑张尚芳(1981)等学者构拟为*r。我们赞同上古汉语来纽为*r的构拟(施向东1994),但是来纽的音值何时转变为中古的l,这是我们尤其感兴趣的问题。在研究鸠摩罗什译音时,我们注意到来纽字在与r跟l对音时虽然很难明确地区分出它究竟更倾向哪一个,但在罗什所译的经咒中来纽字很频繁地用于对t组辅音,并且,在罗什所译的《大智度论》卷48佛说42根本字,以“罗”字译ra (罗阇rajas秦言垢),以“逻”字译la (逻求laghu秦言轻)。相比之下,“罗”字较为常用。所以我们认为在鸠摩罗什那里,来纽似乎更倾向于r(施向东1999-1、1999-2)。而在本文所涉及的8部经典中,来纽字对译t组辅音的情况相对要少得多。在昙无谶所译《大般涅经》卷八佛论字本一节中,梵文ra译“啰”,la译“罗”。“罗”字比“啰”字常用得多。我们知道,六朝以下经师译经时常常用加口字旁来表示不常有的音,全真《悉昙次第》这样为啰字注音:“罗字上声兼弹舌呼之。” 谢灵运在描述这个啰字时说:“此音旧反‘荷罗’,今谓‘来家’反。” 所谓“荷罗反”,只是帮助那些不会发“弹舌”音的人学习发此音的权宜说法,就象今天初学俄语者常常把r说成Är一样。从二氏注音中,可以知悉南朝以下来纽清清楚楚地是l而不是r了。然则十六国时期正是来纽音值转变的关键时期。

对译v的是並纽字,其中后世读为轻唇奉纽的只有“梵浮”二字。轻唇音还未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毫无疑问。上文已经说明,十六国时代並纽是b, 那么为什么用b来译v?俞敏先生《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早已指出:“这种b、v混乱现象,Whitney梵文法§ 50a里谈到过。现代印度方言里把历史上的v说成b的例子太多了。比方梵文nirva#na,巴利作nibbana,可见是‘古已有之’了。”(俞敏1979,亦可参见施向东1999-2) 匣纽字对译v的,毫无例外都是合口字。匣纽在上古时代是*g (李方桂1971),*gw->Äw-,在一、二、四等字里,合口介音前还有摩擦成分,在三等字里由于w的唇部动作与Ä的喉部动作的排斥作用,Ä越来越弱,以至后来逐渐失落,w的作用突显:*gwj->Äwj->jw-,所以是用来对译v的最好的一类字。唐以后轻唇音逐渐产生,玄奘开始专用奉纽字译v-,比匣纽合口字更接近梵音。至于用匣纽合口字译重唇音(见上一节),则一定是有轻重唇音相混在先了。

7、s@、s、s、h与汉语声母的对音

s@.:蠰睒扇裳奢舍尸失湿世式试贳释收守首兽叔输叶以上书纽;/ 沙师以上山纽耶悦以上余纽

s:率瑟沙裟师瘦术搜以上山纽;/ 奢舍以上书纽

s:萨塞三散僧私思斯肆薮苏孙娑悉先辛修脩秀须以上心纽;/ 沙删讪搜数以上山纽舍书纽夷余纽

h:汉诃呵希熙醯睺呼侯切,以上晓纽

    从这一组对音可以看出,十六国时代书纽(审三)是s@,山纽(审二)是s,心纽是s, 晓纽是h。 “沙师”二字是山纽字,译s@是因为后边有卷舌音r, 受了逆同化:s@ra沙(s@ramana沙门),s@r"#师( man)jus@r"#文殊师利)。 与此相反,“奢舍”两字译s,也是因为后边有舌面半元音y, 受了逆同化:manusya 摩奢(或作磨舍),“耶悦”二字译s@,与上一节所述船纽译y的道理一样,书禅两纽一清一浊,是同部位的摩擦音,书纽只要稍稍浊化,就容易与余纽相混。当然不能排除有错字的可能,比如用“数”译s,很可能是“薮”的错字,用“删”译s,很可能是“珊”的误字,珊字苏干切,正是心纽字。

8、ts、ks、Æ与汉语声母的对音

ts.:蹉瑳以上清纽

ks:叉差孱忏嚫谶刍刹以上初纽

Æ:阿安菴噁乌央鸯一伊亿懿因因优忧郁欎嘢炮以上影纽

从这一组对音可以看出,十六国时代清纽是ts,初纽(穿二)是ks。梵语ts与ks都是送气音,据此可以推论汉语的精纽和庄纽(照二)的音值。影纽虽然与梵语没有辅音开头的音节对音,但是它不可能是零声母。因为"#伊和yi夷有别,忧u和yu由有别,前者用影纽字,后者用余纽字,后来声调的分化,影纽字读阴调,余纽字读阳调,说明影纽一定是个清辅音。我们可以把它构拟为清喉塞音/。是个是为了对译ksa而自造的字,我们姑且把它归入初纽。炮字,梁武帝《涅疏》乌藁反,玄应《涅音义》乌早反,与一般字书的音切不同。

9、声母小结

十六国时代以长安音为代表的北方汉语声母系统,与汉语上古音的声母系统相比,舌上音已经产生,但娘纽与泥纽的分化并不显著;章组声母已经产生;庄组和精组虽然没有出现庄崇精从诸纽的对音,但由初山清心四纽的对音已经可以看出其轮廓;唇音尚未分轻重;匣纽的问题最为复杂。一些匣纽字译g、gh,是保留上古音值未变,还是经师承用前代旧译未改?承用前译,固然是译经中常有的事,如a#gama译作阿含,gan#ga#译作恒河或恒伽河等等,古已有之。但是,昙无谶译《大般涅经》卷八佛论字本一节,专门造出“”字来对译送气浊塞音gha,就不能用承古来解释了。看来词汇扩散理论是对的,匣纽字此时正处在变化中,一些已经变为Ä-了,一些还没有变。变了的那部分匣纽字合口的译v,尽管后来其中有三等介音的那些字失去了Ä-而与余纽合流,但我们还没有证据说十六国时代这个Ä-已经失去。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讨论列出十六国时代以长安音为代表的北方语音声母表:

 

清音

清音

浊音

鼻音

清音

浊音

流音、半元音

唇  音

帮p

滂ph

並b

明m

 

 

 

舌头音

端t

透th

定d

泥n

 

 

来l / r

舌上音

知t

彻th

澄d

娘n 

 

 

 

牙  音

见k

溪kh

群g

疑N

 

 

 

齿头音

*精ts

清tsh

*从dz

 

心s

 

正齿音

 (二等)

*庄ts

初tsh

*床dz

 

山s

 

 

正齿音

 (三等)

章ts@

昌ts@h

禅dz@

日n)

书s@

船z@ ?

 

喉音

影/

 

 

 

晓h

匣Ä

以y[j]

 

参考文献

包拟古1980:原始汉语与汉藏语,中华书局1995年(潘悟云译),北京。

储泰松1996: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

高本汉1954: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齐鲁书社1987年(聂鸿音译),济南。

李方桂1971: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北京。

李  荣1956: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北京。

刘广和1999:西晋译经对音的晋语声母系统,中国语言学会1999年年会论文(福州)。

陆志韦1947:古音说略,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

施向东1994:上古介音*-r-与来纽,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4年,北京。

      1999-1:关于鸠摩罗什译音中的几个问题,道德与文明1999年增刊。

      1999-2:鸠摩罗什译经与后秦长安音,芝兰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北京。

俞  敏1979: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中国语文学论文选,日本光生馆1984年,东京。

郑张尚芳1981:汉语上古音系表解,1982年油印本。

(施向东 天津大学中文系 300072   电子信箱shixdong@public.tpt.tj.cn)

  评论这张
 
阅读(75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